|
感应心法:心理分析的方法与整合 | 申荷永感应心法:心理分析的方法与整合|申荷永 申荷永 本文摘自申荷永老师在复旦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学术周(2007年)主题演讲的部分内容。 摘要:感应是通往心灵的道路,感应中包含着心灵治愈的奥秘。 介然有知,行於大道:为心理学寻心|申荷永 (搞个相关插图,插入上面这篇文章的链接)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看到申老师在复旦大学主题演讲的第一部分 以心为本,可以充分体现在我所理解的“感应心法”上,“感应”是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第一原则,可表述为以心传心,心心相映。 我们都知道《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乾为天,坤为地,何等重要。但是,《易经》的要素是三才,是天地人。 正如老子所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这“人”的意象,则正应在了《易经》的第31卦,咸卦上。其彖辞曰:“咸者,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于是,感应又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意义深远。 以此感应法则为基础,我们可以对西方心理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做整合性的介绍。 从催眠到自由联想,从自由联想到积极想象,从积极想象到感应心法 我一般把麦斯麦所开创的催眠术(时间可回溯到1774年前后),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法(可从1880年算起),以及荣格的积极想象技术(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我们心理分析方法中的方法。 并且认为,这三种心理分析的主要方法存在内在的联系,以及发展的连续性线索。 其核心便与“感应”有关。而一旦把那种内在的治愈力量,从其方法的形式中提炼出来的时候,便已接近感应心法的内涵。 对于西方的学者来说,不管称其为磁力还是催眠,自由联想还是积极想象,实际上都是在发挥某种无意识的力量。 这正如当年麦斯麦手拿磁铁置于来访者的患处,便可以治愈各种不同病症的来访者;弗洛伊德把他的手轻放在来访者的额头,在那触摸的瞬间似乎便接通了无意识的线路;荣格正襟危坐,浑然忘我,恍惚中便已进入和无意识意象的对话与交流…… 其中的关键正是感应,是治疗师之感,透过来访者;或来访者之感,透过治疗师,获得了无意识的呼应。 同时,采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说,是源自无意识之感动,获得了来访者与治疗师的呼应。 若是套用金庸的武侠术语,那么,这感应是一种心法,是一种内功的修炼。 子曰:洁净精微,易之教也。《易经·系辞》也有“圣人以此洗心”的名言,称易“无思无为感而遂通”,“能研诸虑能说诸心”,要点落在心上。 老子也曾表达“心善渊”和“虚其心”;庄子用“吾丧我”来呈现“天籁之音”;用“心斋”来表达惟道集虚,都可视为“感应心法”的内涵。 惟此感应心法,才能体现从催眠到自由联想到积极想象的整合意义,才能在此整合中凸现心灵的治愈力量。这也正是我们古语中所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 从移情到共情,从共情到共鸣,从共鸣到感应 透过各种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操作与形式,总是要涉及“移情”和“医患关系”等基本的问题。 实际上,移情本身也是一种方法和技术,不管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初期,还是心理分析与当代心理治疗的发展。 著名的安娜·O的个案,人们往往把她与精神分析的开创联系在一起,便呈现了“移情”及其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分析意义。 在弗洛伊德从业的早期,这种女病人爱上男治疗师的事情常常发生,对这种临床现象的理解与探索,产生了“移情”的理论。 这种理论也是有效的精神分析方法,因为在病人的移情中,往往伴随着其早期或以往经验的投射,包含着其父母的意象及其初始关系。 荣格发现,源于中国道家内丹的炼金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移情以及反移情(治疗师对于来访者的情感反应或投射)。 他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移情”,看作是炼金术中神秘婚姻原型的激活。而作为治疗师,则需要帮助来访者意识或体会到分析过程中的这种原型意义。 对于荣格来说,这种原型的意义和作用,将能帮助来访者重新整合其人格,获得自性化的发展。 我的心理分析师亚考毕(Mario Jacoby)把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心理治疗中移情关系的新模式,他用12条互动的连线,把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可能发生的移情现象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图:Mario Jacoby的移情模型 我的沙盘游戏老师凯·布莱德温(Kay Bradway)用“共同移情”(Co-transference)来取代经典的移情和反移情,引入共情的思想来反思移情作为临床方法的意义。 不仅重视移情中所包含的过去经验的投射或转移,而且更为重视来访者和治疗师在当下的感受和体验。 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主席,资深的荣格心理分析师茹思·安曼(Ruth Ammann)则更进一步,提出一种“共鸣”(resonance)的理论。 她认为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治疗师是通过一种更整体化的方式——共鸣,来进入到来访者的治疗过程中。按照共鸣的原理,分析师具有的品质被激活了,进而反应在来访者的内心深处。 记得一次研讨会上,当茹思·安曼介绍了她的共鸣理论之后,我的一位博士生站起来提问说,“茹思·安曼博士,您所强调的共鸣,与我们申老师所注重的感应,是否一致,是否有区别……”。 茹思·安曼欲言又止,转身看了看坐在她身边的我,然后说,“你的这个问题,应该由你们申老师来回答。”当时的我看了看茹思·安曼含笑不语的表情,转身对提问的同学说,“不管是共鸣还是感应,先放在内心处,找出自己的感觉吧。” 实际上,在我看来,我们可以描述这感应与共鸣的不同的,尽管两者也有其共同的地方。 我一向把感应作为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第一原则,感者有心,應亦有心;感中有應,應中有感,是为感應。 这正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分析的写照,完全不同于西方心理学两元取向的“刺激与反应”基本原理。 感应超越了单纯的刺激反应,其以心的象征性或意象性为主体,包含着心理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性,以及情感的力量和无意识作用。 于是,感应不仅能够更好地阐释心理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与治疗师互动关系的本质,而且,作为心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其本身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包含了内在的功力和功夫,包含了基本的心态与理解,人格完善和无为而为的意境。 《易经》咸卦上兑下艮,乾在坤中,包含的是“天地所感”的境界。同时,在“咸卦”之意象中,还包含着“无心之感”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途径。 以此“感应心法”为基础,通过对催眠、自由联想和积极想象的融会,以及移情、投射、共情和共鸣的整合,我来介绍沙盘游戏治疗和意象体现技术,我常把它们称为我们心理分析的左右手。两种主要的外显方法和技术,一个是有形的操作,一个是无形的展现;在此基础上,总结我们的“感应心法与心理分析的境界”。 感应心法与沙盘游戏治疗:沙里淘金之表现性创造疗法 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 Therapy)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 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采用意象的创造性治疗形式,“集中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荣格),沙盘游戏的特征,是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的治疗关系和沙盘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富有创意的意象。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 这是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对于沙盘游戏治疗的官方表述。作为ISST的会员,我也参与了这官方定义的讨论,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解与体验。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通过创造而获得治疗和治愈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许多来访者,常常是由于某种创伤而导致了心理的困难或心理疾患。在许多沙盘游戏的临床个案中,当来访者一旦把创伤转化为创造的时候,也正是其治疗的转折与治愈的开始。 而我们所说的感应,正是这其中的关键所在。 感应心法与意象体现技术:从体认、体验到体悟的心路历程 意象体现技术是荣格积极想象的发展,由伯尼克(Robert Bosnak)整合完成。 我曾与伯尼克做个人的心理分析,在实际的体验中来感受与体会这种方法的意义;我们也曾一起探索一起工作,与其他20余位学者们一起,完成了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的创立。 如同沙盘游戏治疗,意象体现技术也注重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注重心理治疗过程中创造的意义。 引用伯尼克的话:“世界的创造性力量,我称之为意象体现。”(This world-creating power, I call embodied imagination.)而这种意象的创造或意象所包含的创造性,可以在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梦中,我们更多的是用身体来接受意象的呈现,而意象,具有心灵自主性的意象,也将其意义赋形于我们的“身体”。 我曾带伯尼克去泰山,那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现。我也曾带他去韶关南华寺的祖殿,那里保存着慧能大师的身体。我们也曾与国际意象体现学会的几位主要发起人一起,在南华寺的祖殿静坐一周,切身体会这种身体中所包含的意象,以及意象中所呈现的身体。 而这种沟通之所以可能,也正是由于感应,其中的关键也正是感应心法。 我把这种意象体现技术的临床实践,表述为体认、体会、体验、体现和体悟的过程,其中所突显是与心灵的直接接触。 体认常被注解为“反躬体认”,“躬”有亲身、亲自和直接的含义;如《诗·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之。” 放在我们心理分析的实践中,这体认是要我们体察认识,有了体的内涵,正是要把心理分析的内容落在实处。 进而是体会,体会则妙在“会”上,把所认识的对象,拉近自身,需要体会或领会亲切。 而体验则更近一步,表达的是体证、考察或验证;继之则需要体现,把所体认和体会,以及体验了的心理内容,用适当的方式予以表现。 同时,更为重要的,也可看作是心灵或无意识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心理分析工作,呈现其自身;或是我们的工作,体现了无意识与心灵的意义。若是,我们则接近于体悟。 一旦我们能够体味领会或心领神会的时候,那么已是体悟在心理分析中的意义。 韩非子有言: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则众人莫能见其所极。 意象体现技术常被运用在梦的工作上。对我们来说,梦是真实的,具有心理的真实性,如同我们的身体一样真实。梦中的环境,便是梦中意象的一种赋形或一种实体性的表现。 于是,从体认开始,通过体会、体验和体现,进而获得体悟或心领神会。亦然是以心为本,以心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