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方 心 理 分 析 研 究 院
Oriental Academy for Analytical Psychology

【技术贴】荣格:我并没有发明“积极想象”,我只是发现了它。

【技术贴】荣格:我并没有发明“积极想象”,我只是发现了它。

原创:陈侃


摘要:积极想象,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使用它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分裂后,深受父亲情结的困扰,在此之后,他进入了中年危机,陷入困境。

在内在情感的冲动以及幻想的侵袭之下,荣格决定直面无意识,他把这最初的探索当作科学实验,他说:如果我自己都不敢这么做,那么如何说服病人也这么做。

在旅程中,他首先遭遇了自己的内在儿童。他说:“一切都从再度发现孩童时期的象征性游戏开始。

他发现在这个孩子的游戏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这个孩子还活着。他必须与这个内在的生命发展出一种长久的关系。荣格于是开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搭建泥房子的游戏当中

一、在对无意识的探索中,荣格发现了“积极想象”

1913年到1916年之间,荣格确定了这种后来被称为“积极想象”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开始了对东方哲学的关注以及炼金术的研究。

他发现,积极想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地使用它,这一心灵的展开过程,也从多个领域及多个层面进行描述和使用,如炼金术、艺术创作等

荣格认为自己并没有发明积极想象的治疗方法,他仅仅是第一个发现这一心理自愈现象,并通过引发这一现象来进行心理治疗的人。

1935年,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更多文化、临床上的观察以及理论上的思索之后,荣格最终把这一过程称为积极想象

积极想象借助了心理自愈的现象来实现心理治疗,这种特有的治疗方法是荣格学派分析心理学建立的开端,也标志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这些都与传统的精神分析中权威的解释性治疗相区分。

然而,关于心理分析的重要思想和方法——积极想象,荣格只有很少的文字记录,他也很少谈及积极想象。

这基于他面对心灵的态度。他认为,心理分析的灵魂在于对心灵真实的探索,而不是依赖某种权威的解释来对心灵进行建构性的诠释

积极想象作为非诠释性的无意识探索方法,也不应被某种教条或心理学派的理论所束缚。

在探索无意识的道路上,不应该有荣格心理学派的权威来绘制每个人必经的路线,每个人都应该找出适合自己的积极想象的方法

积极想象没有被记录的另一个原因是积极想象的难以言传,只能意会

荣格曾经谈到他在描述这一过程时的困难,他曾以睁着眼睛的梦,视像的疗法,心理的整合等方法来对积极想象进行命名。

直到晚年,在对东方哲学了解透彻,特别是阅读了道教《慧命经》,以及对《易经》有所感悟之后,荣格开始尝试借助道家哲学的思想来解释积极想象的原理和过程。

二、“无为”而治:治疗师没有治愈来访者,只是陪伴了来访者心灵自我治愈的历程

在荣格关于积极想象的论述中,每次都是以求雨者的故事作为开端,用以说明积极想象的原理。

求雨者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道教故事:

有一个村庄,很久没有雨露的滋润,村民们忍受着饥渴,眼看庄稼干枯,本该下雨的季节却滴雨未落。他们请来巫师求雨,期待他可以做一些法事来让老天降下一场大雨。

于是,求雨者来到村庄,一番审视之后,他要求先住到村庄的外头,然后要求村民们每天按时给他送去食物,却只字未提求雨的事。

疑惑的村民开始全神贯注地准备每天的食物,期待求雨巫师的工作。

一周过去了,求雨巫师未曾出门半步。然而,就在这时,忽然天降大雨,整个村庄得到了雨水的滋养。

但是你什么都没做?!”沉浸在久旱逢甘露的兴奋中的村民十分疑惑地询问求雨者。

此时求雨者离开了村外的房子,向村民们解开了他们的疑惑。

他说:我刚到你们村庄的时候,感受到一种极端的混乱,一切都没有了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本该下雨的季节也是不会下雨的,于是我到村外等待,让你们专注于准备饭食的活动中,以恢复村庄的秩序,秩序一恢复,自然就下雨了。

为什么会突然下雨?

这是中国古代村民们的疑问,实际上这一疑问延续了几千年。

人类如何认识自己的心灵?心灵为什么会自愈?

这同样是斯芬克斯在几千年前给人类的谜语。

求雨者的回答似乎隐喻了这一问题的答案线索:

老天用雨露滋养大地,在自然和谐的世界中,这本是自然而然要发生的,因此只要顺应自然运作的规律,便不存在干旱或疾病。

而当人类的心灵失去了与天地的沟通,本该下雨的时节没有下雨,与天地沟通的阻碍导致了自然滋养的失效,系统便失去了平衡。

于是,人类不是获得了疾病,而是失去了和谐,这失衡的状态便是疾病的状态。

在心理分析中,这种与自然的阻碍被理解为源于意识的进化:在意识发生之前,人类依赖着本能和集体无意识积累的经验的保护,在不自觉的状态下适应着世界。

而当意识从无意识中浮现出来,人类自觉到自己的存在,获得了一种意识的自主。

然而,就在人类被意识的光芒照亮的时候,人类也把无意识抛在了身后,留下长长的阴影,本能和集体的经验都被我们抛诸脑后,不再发挥那部分智慧的作用。

于是,这样的进化留下来一种瑕疵,人类在更有掌控性的同时,也存在了患有心理疾病的隐患。

在求雨者的故事中,干旱时村民的混乱就犹如神经症的状态;分裂导致了自我与无意识失去联系,心灵由此无法获得补偿性和治愈性的信息,正如天地失去了自然雨露的滋养;而求雨者通过帮助村民恢复秩序,使天人之间恢复感应,正如心理治疗师陪伴来访者通过积极想象去沟通无意识,通过心灵再度恢复沟通来达到和谐。这就是求雨者的治愈途径。

故事中的求雨者就像是心理治疗师,他在受灾村庄附近,并没有进入村庄进行武断的操作,这正是心理分析师所要把握的无为而治的原则。

我们守护在来访者身边、共情他们的体验,保持着治疗氛围的包容性和保护性,提供一种秩序,以便帮助他们实现与无意识的沟通。

同时,非诠释的工作不介入心灵进程本身。正如故事中的求雨者,并不自诩是自己的巫术求得天降雨露。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没有治愈来访者,只是陪伴了来访者心灵自我治愈的历程

三、面对未知和复杂性,生命需要“无知”来适应和生存

我们可以借助道家的故事和道理来进一步理解“积极想象”。《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混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混沌之处,混沌时常款待他们,儵和忽一起商量要报答混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呼吸,唯独混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然而凿了七天,混沌也就死去了。

七窍是感觉器官,对于南北大帝来说很重要,感官是一种判断器官,用各种规则和尺度来衡量世界,并为它们贴上标签它们是了解世界某一层面的“视角”。

然而,对于未知甚至是不可知的世界,面对复杂性,生命还需要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知”来适应和生存

混沌正处于这样的位置,无知是他存在的根基。我们常常重视知识和技能,沉浸在自我能动性所带给人类的自大之中,而“疏忽”了知的局限和无知的意义

在积极想象治疗中,治疗师假如强调自己知道什么,能够治疗什么,用他的知来理解和判断无意识的信息,那么,这个自大的自我只能够局限在他已知的领域,而无法接受到无意识的智慧。

自我的容器需要治疗师的无知,心灵的生命力依赖于“无知”的自我的允许,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四、专注,积极想象中的“无用”之用

除了对无知所带来的心理容纳,积极想象还需要个体对浮现出来的无意识的专注和沉浸。

《庄子·知北游》中有一则故事:

大司马家锻制带钩的人,年纪虽然已经八十,却一点也不会出现差误。

大司马说:“你是特别灵巧呢,还是有什么门道呀?”

锻制带钩的老人说:“我遵循着道。我二十岁时就喜好锻制带钩。对于其他外在的事物我什么也看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引起我的专注。锻制带钩这是得用心专一的事,借助这一工作便不再分散自己的用心,而且锻制出的带钩得以长期使用。

   

积极想象也包含了这种专注个体必须专心致志于操作的媒介,由此引发心灵的精炼和转化,在这专注的过程中,心理整合才得以实现,新的人格被整合出来,这是积极想象中的不用之用。

故事进一步讲了“无用”更深一层的境界。积极想象联系着心理的真实,个体沉浸在这个世界,忘却了自我的思考,专注与自性所指引的心灵历程得以自然展开,这是对内在生命更深入的专注。


尽管荣格曾经强调“无为”、“无知”以及“无用”作为积极想象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但是,积极想象仍然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技术,甚至被人为地划分了标准的步骤。

这样的“技术化”的操作常常被人们注重,反而忽略了内在的作用原理。

作为积极想象的疗法,步骤和方法是必要的,但这些表面的技术仅仅是一种途径,是给治疗以便利的有”,而与自然的治愈性的沟通依靠的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营造的不判断的心理空间,这时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无”

无用、无为与无知不是简单的意志努力,它是一种治疗的境界。


五、用心若镜:心理治疗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治疗师的境界

有人说,心理治疗是技术,但更是艺术;治疗的发挥与自我的专注、意志的努力、磨练以及经验的积累有关,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治疗师的境界

《庄子·应帝王》中记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大意是说,至人的心境如同一面反射真实的镜子,它不拒绝、不排斥、不迎合,也不期待,它能感应万物真貌却不留痕迹,不被物所伤。

用心若镜是一种足够强大和成熟的自我的境界,是一种面对无意识时最为理想的意识状态。在荣格看来,只有充分实现了自性化的人才有可能实现这种道家的境界。

用心若镜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事实上,心理分析师需要在一生中为此进行心灵的修炼。除了接受训练性的分析以外,心理分析师往往会在接待完来访者之后进行自发的积极想象。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治疗师通过共情接受和容纳了来访者的感受,来访者的问题也会激发出治疗师的情结,此时治疗师通过独自的积极想象来消化治疗历程中留下的感受,而这些被激活的情结能量就犹如心灵的修炼所需要的原料,这些原料的消化和转化过程,就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成长的历程。

在中国文化的引导下,采用无知、无为以及无用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用心若镜的境界。这是我们作为治疗师应努力的方向。

(本文节选自《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陈侃 ,有删减。

作者简介:陈侃,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心理治疗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华南师大心理分析博士;复旦大学心理讲师。著有《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译有罗伯特·伯尼克《探索梦的原野》等书籍。



分享到:
©2023 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版权所有 | 粤ICP备171337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