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方 心 理 分 析 研 究 院
Oriental Academy for Analytical Psychology

荣格在中国,东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与整合

荣格在中国,东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与整合

原创:Stan Marlan

摘要:访问中国,访问那些已成为我内在生命意义的地方,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写在前面:Stan Marlan,是荣格心理分析中原型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炼金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喜欢中国文化,也是首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的报告人。

他曾随张钟元先生学习道家哲学,而张钟元也与荣格和建立沙盘游戏的卡尔夫多有联系。

他曾梦到去荣格家,希望能得到有关荣格的用品,哪怕是一块石头;梦中,荣格夫人艾玛荣格送给他一双荣格的鞋子;他发现是一双很大的鞋子……

Stan对此梦的发挥:尽管需要阅读荣格,但也需要自己的鞋子来走路……

本文是Stan Marlan 写于1998年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闭幕后,作为记述。

图:Stan Marlan在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做报告

当默瑞·斯丹博士和申荷永博士邀请我参加这次历史性会议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兴奋。要远行来中国,在这次会议上报告我对于道家炼金术的研究。

访问中国,访问那些已成为我内在生命意义的地方,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尽管在其近代的历史中也充满了物质化倾向,然而无数个世纪以来,中国仍然是产生和养育世界伟大精神传统的地方。

在我早期进行东方哲学与宗教的训练过程中,道教和禅宗在我认识自己和成为荣格心理分析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荣格心理学和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让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便对那些曾被认为是激进或超前的思想进行实验。

图:Stan Marlan与申荷永

这些思想在阅读荣格评论东方圣书的时候获得了支持,尤其是《金花的秘密》,那部使荣格感到与其自己的深度心理学研究十分契合的中国炼金术的著作。

我年轻时还是学生的时候,也曾有幸与张钟元(Chang Chung-Yuan),一位翻译《道德经》,撰写了《道家与创造》的中国学者一起学习。张钟元博士对于道家的热情也表现为对卡尔·荣格的兴趣和尊敬。

张钟元博士常邀请学生到他家中,分享他对于中国艺术、诗词的热爱,以及其关于中国瑜伽和内丹的深奥造诣。

图:张钟元在爱诺思演讲(1956

当我完成了跟他的学习,他给了我一封荣格在1950年写给他的信的复印件。这是荣格给张钟元博士的回信,现在已经被收录在《荣格书信集》中,在这之前,张钟元博士曾把自己撰写的关于道家哲学的手稿寄给荣格。

在这封信中,荣格表达了其对于道家思想的高度称赞与欣赏,他认为道家思想是“他所见过的对于宇宙真理最完美的表述之一”

但在另一方面,荣格也看到了对于那些只是单纯模仿东方思想的西方人的一种危险,他认为这种单纯的模仿会导致他们与自己的内在基础进一步分裂。

为此,荣格强调以自己的文化为背景来追求宇宙真理。这也是荣格认为他正在身体力行的任务。

图:荣格在书房

尽管就我的经验来说,我觉得并不能轻视荣格的警告,但同时也不能把荣格的态度作为教条。

在荣格的批评中包含了这样一种洞见,他揭示了未成熟的精神分析实践中的阴影层面,正如黑尔曼(James Hillman)所阐述的将精神分离心灵的危险。

然而,在所有涉及心理层面的工作中,以各自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予以判断尤其重要。

一般来说,心理分析与灵性传统的关系仍然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一个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对话的问题。

我在这次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上的报告:“道家内丹中光明与重生的蕴涵与荣格心理分析”,便是为了继续探索这一问题。

同时,我也对道家文献中的意象和心理分析工作中梦的意象进行了比较。光的循环意象以及心灵胚胎的涌现,可以用来把心理分析的工作与道家心神训练进行比较。

这次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把荣格心理分析师和中国学者及修炼者聚集在一起,大家可以亲密地交换观点和思想,它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机会来对这些问题和许多其它问题进行探索。

会议在中国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申荷永博士担任大会主席,他是这所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举办这样一个会议的最初思路,始于几年前默瑞·斯丹博士收到申荷永博士读了他的《荣格的基督教态度》(Jung’s Treatment of Christianity)之后的一封通信。于是,也就有了访问中国的邀请。

图:托马斯·科茨和默瑞•斯丹及其夫人代表IAAP正式访问中国(1994)

左起:申荷永,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默瑞·斯丹(Murry Stein),珍·科茨(Jean Kirsch),简·斯丹(Jean Stein) ,莎拉(Sarah)(1994)

默瑞·斯丹博士和当时担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的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1994年)一起远行到中国,做了一周关于荣格思想的讲座和介绍。作为回报,他们邀请申荷永教授参加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国际分析心理学大会。申荷永博士同时也访问了爱诺思(Eranos)。

图:申荷永受邀访问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5)

左起:高岚,瑞策玛,克里斯塔·罗宾逊,申荷永

1997年,默瑞·斯丹博士邀请申荷永博士和戴维·罗森(David Rosen)博士等在美国芝加哥荣格研究院举行了一个关于荣格思想与中国哲学的对话研讨会。

随后,申荷永博士开始了其在旧金山的心理分析训练,但后来又提前返回了中国。

这个时候,默瑞·斯丹博士建议申荷永博士在他广州执教的大学组织一个国际研讨会,这样荣格心理分析家和世界各地的其他专家可以被邀请,来与当地的中国本土学者进行对话和交流(于是有了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

申老师讲图片故事:这是1998年“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时老照片,我与Stanton Marlan, Leland van den Dale, 以及David Rosen。

我们约定三年后相聚,下届时,David完成了其《荣格与道》,Stan完成了《炼金术心理学》,我出版了《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而Leland,在大会时遇到其心上人,有了他们的儿子谷良朴。

我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来计划这次旅行。这是结识同行的机会,这是踏入一个长期以来对我充满幻想和灵感的神话般世界的机会。

很多年以前,我读了Erwin Rousselle提交给爱诺思的一篇论文:“当代道家思想的精神指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其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内丹和中医的部分,他这样写到:“在我们内在世界的深远空间,有那些微观结构和我们藏象的鬼怪与神灵出没……

他是在描述一种非文字生理学的内在系统,这是古老中国宇宙论中魔法-灵性系统的一部分,在其中,人被看作是一个小的宇宙。

这是一种转化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与重生,被作为寻求返老还童和不朽的自我创造的指引,予以详尽的象征性描述。

在这种“内在世界”中,人们穿越精神领域的洞穴,凡是耕作的地方,泉口涌出来自月亮的神性的水……

下降, 启动画面, 滴灌, 水, 液体, 湿, 发生碰撞, 几点思考, 清除, 清洁, 纯, 自然, 秋

Erwin Rousselle的文章充满转化原型的生动意象,使我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Rousselle在北京白云观发现了这些刻在石板上的图像拓片。

心中想着这些意象,带着我最近对于道家炼金术的研究,我出发寻找这个道观,寻找那些能够帮助进一步阐释这种过程的道士和中医。

在北京,我与Li Chun-Yin博士有着富有成效的交流。Li Chun-Yin是中医研究院的教授和医生。

李博士详尽叙述情绪和“五藏”的复杂内在关系,称这种关系具有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她讲述了治愈过程,以及她对梦的使用,并且列举了她自己的个案。

图: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现场

后来,我去了白云观,找到了Rousselle曾提到的石刻拓片的复印本。来到这古老的道观,数百年来人们修炼内丹的地方,确实是一种感人的体验……在那里,我也获得一本关于内丹的书,据我所知尚未被翻译成英文。

在这本书中,有一些在荣格和卫礼贤合作的《金花的秘密》中使用过的插图,但也有许多其它的插图。发现了这本书和那石刻拓片,我试着寻找一些机会与道士进行交流。而我也见到了几位对我深具影响的道长。

……

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由申荷永博士和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国健教授的致辞揭开序幕。

图: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开幕式(1998)

王国健校长带着推动东西方关系的期望欢迎我们,他希望通过这次国际论坛的交流,理解差异,获得整合性的意义。他也提到荣格心理学对于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对于加强荣格思想发展的相互意义。

同时,他提出,期望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能够继续,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东西方心理学研究中心

申荷永博士给大家介绍了他所设计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徽标,他用汉字“思”的意象作为这次国际论坛的象征。

图: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的徽标

他说,尽管我们从意识来展开工作,但通过我们的工作,是要把头和心结合起来。他幽默地呈现这样一种意象,通过下一次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这徽标中头和心的沟通将会得到加强。

申荷永博士的热情和友善的性格,似乎已经为此头与心的结合与沟通开启了可能。

作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指定代表,约翰·比毕宣读了主席鲁伊基·肇嘉、获选主席默瑞·斯丹、爱诺思主席罗宾逊等人的热情致辞。

接着,美国加州整合研究院职业心理学学院的院长莱朗·范登戴尔致辞,他们研究院的宗旨也是致力于东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与整合。

莱朗·范登戴尔认为,荣格关于东方的论述和著作,也是对未来学者的期望和鼓励。

他提出,这次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将是这种继续探索的里程碑,在此国际论坛上,带有局限的理论会受到挑战和修正,而通过对话,将会引向一种更为和谐有效的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图: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合照



分享到:
©2023 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版权所有 | 粤ICP备17133714号-1